1東安古橋

老橋老靈魂

東安古橋是一座五拱石砌古橋,在日據昭和8年(1933),聘請日本技師設計,採集紋理細緻的本地石塊,交由本地知名的石匠李鎮帶隊砌築,同年11月底竣工;整體交通體系完成通行則在昭和10年(1935)8月。橋長約50米,寬約五米。據地方耆老說,橋成之時初名三屯橋,或因其五拱外型稱五重橋。至於何時改名東安橋,為何改名則已不得而知。其主結構是用石頭的錐度張力疊砌起來,橋身堅固耐用,造型兼具結構與美學,目前全台五孔拱橋已不多見,造型如此優美且狀況保持良好者,唯東安古橋而已。

2牛欄河親水公園

關西母親河

牛欄河是鳳山溪流經關西鎮支流,是關西鎮重要河川之一,又稱關西母親河,流經關西鎮東北,範圍大致上是仁安里區域。牛欄河得名相傳始於清代,有人在河岸設柵欄牧牛,範圍頗大。客家話稱牛欄即圈養牛隻的場所,是以得名。親水公園沿著牛欄河流經東安古橋至渡船頭興建,兩岸植栽茂盛,鋪設石板路面,襯著河川與古橋,風景優美,是關西鄉親平日散步運動的好所在。

3關西市場

老市場好好逛

關西市場位於關西中正路老街區,中正路街區過去曾是關西最為熱鬧繁華之地。目前的市場口在正義路尾,平時人聲鼎沸,在市場內可購買到品質純正優良的關西仙草茶、仙草凍、仙草乾等,以及手工製作客家風味的桔醬。還有許多當地小農自產自銷的新鮮蔬果,範圍雖不大,卻不可錯過。

4第一戲院

絕代風華

第一戲院位於關西市場一隅,光復前,關西為竹東與大溪的轉運節點,為運輸茶葉、山產必經之處,加以採礦業興盛一時,故當時市況熱鬧非凡。第一戲院是專業的戲院格局,外觀高大且具規模,「關西第一戲院」幾個金黃色的大字鐫刻在戲院屋頂牌樓上,雖未做太多裝飾,但十分素淨。民國44年第一戲院竣工、開幕,民國60年前後,是戲院的黃金時代,每個月可上映16部片之多。戲院最特殊的是有一地下通風設施,是在座位下開挖地下道與與通風孔,接受自戲院外南面吹來的涼風,以減除戲院內的悶熱,是在沒有空調的時代,一項自然且環保的設施。

5石店子老街

老街新生命

石店子老街即為中正路老街區,光復前,「石店子老街」是關西的商業重心。周邊環繞有多處古蹟,有太和宮、分駐所、所長宿舍、東安橋、台灣紅茶公司、樹德診所、第一戲院、錦泰茶廠、羅屋書院等,都是以「老街」為中心。現今中正路80號前往下走到底,原是一段很長很陡的坡路,利用石塊以魚鱗式疊法,順道向上鋪平,疊石鋪路,維持順順的坡度,所以早年稱叫「石崎子」。因客語「石崎子」音近「石店子」,便以此為名。日據時期是石店子老街最為熱鬧之時,因位居交通要衝,街旁兩側商店林立,車水馬龍,人潮洶湧,當時有「關西銀座」名號,直到臺灣光復初期。目前老街有許多文創小店進駐,許多是關西子弟返鄉開設,包括有獨立書店、設計工作室、藝術展間、手作工坊、茶人茶坊等等,都是關西子弟心繫故鄉的發展,以實際行動關心故鄉,到關西必定要一遊之處。

6共好食堂

共好共榮

石店子老街即為中正路老街區,光復前,「石店子老街」是關西的商業重心。周邊環繞有多處古蹟,有太和宮、分駐所、所長宿舍、東安橋、台灣紅茶公司、樹德診所、第一戲院、錦泰茶廠、羅屋書院等,都是以「老街」為中心。現今中正路80號前往下走到底,原是一段很長很陡的坡路,利用石塊以魚鱗式疊法,順道向上鋪平,疊石鋪路,維持順順的坡度,所以早年稱叫「石崎子」。因客語「石崎子」音近「石店子」,便以此為名。日據時期是石店子老街最為熱鬧之時,因位居交通要衝,街旁兩側商店林立,車水馬龍,人潮洶湧,當時有「關西銀座」名號,直到臺灣光復初期。目前老街有許多文創小店進駐,許多是關西子弟返鄉開設,包括有獨立書店、設計工作室、藝術展間、手作工坊、茶人茶坊等等,都是關西子弟心繫故鄉的發展,以實際行動關心故鄉,到關西必定要一遊之處。

7南山社區洗衫坑

洗衫打嘴鼓

「洗衫坑」顧名思義就是浣洗衣衫之處,是公共開放的空間,過去傳統社會,婦女帶著家中衣物聚集此處洗衣,是天然的洗衣場。南山社區洗衫坑距共好食堂和石店子老街不遠,有別於老街的熱鬧,這裡充滿懷舊的寧靜氛圍。水流充沛且水質清澈,鋪設幾塊洗衣石板,現為當地居民經常聚集洗衣、清洗蔬果的地點,居民一邊洗滌衣物、蔬果,一邊談天、閒話家常,更象徵客家婦女與自然共生、勤儉刻苦的傳統精神。

8羅屋書院

老屋新貌

羅屋書房建於清光緒27年(1901),位在關西鎮上南片庄,前方有鳳山溪流經,其餘三面環有矮山。風水上坐山面水,位置優良。前院存有日治時期所植之三株亞歷山大椰子樹,高聳挺拔、宛如旗桿。原有四株椰子樹,代表書房祿富派下四公,後因增建車庫,砍掉一株,殊為可惜。羅屋書院是一堂四橫的客家三合院建築,具有精緻石雕、交趾陶於左右廊道,設有內外埕、外圍牆及門樓,圍牆設有天公香爐。外觀典雅。堂屋在平面設計上,採出步型作法,設置大型簷廊,視覺上較開闊。堂屋屋脊採翹鵝形式收頭,形式華麗。書院的泥塑剪黏、石雕木雕、棟架彩繪等皆美輪美奐,寓意深刻,是目前客家傳統建築保存完好且精美的代表之一,不可錯過。

9台紅茶業文化館

精緻茶飲 美顏養生

台灣紅茶公司之主要創辦者羅氏家族在清治末期即已開始栽植茶葉,並以手工製成成品,產品以人力運送至大溪,轉賣大稻埕銷往臺灣島內外各地。 在當地實業家羅碧玉號召之下,羅氏家族與地方人士於昭和十二年(1937年) 成立「臺灣紅茶公司」,以製造或收購各種茶葉,經精製、拼堆、包裝等程序直接大量銷往海外市場。該公司是台灣最悠久的茶廠之一,全盛時期,年產量超過1,000萬噸,外銷歐、美。目前茶廠仍保留日據時代半木造、半磚造的建築樣式,已被新竹縣政府登錄為歷史建築。走入廠房彷彿有種進入時光隧道之感。紅茶公司在廠房二樓成立了台灣紅茶文物館,藉以見證紅茶公司80年來的發展及外銷歷史,可以說在此可了解台灣早期的茶葉史,以及製茶產業對客家人的影響。